
香港作为享誉全球的旅游之都,向来是各地游客奔赴的目的地,而社交媒体的盛行,更让港岛不断涌现出新的网红打卡机位——西环坚尼地城的一处市民篮球场,便是其中的代表。这个因“铁丝网电影感构图”而走红的打卡点,一度引发当地市民与游客的紧张气氛。近日在全运会采访间隙,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实地探访,看看当下游客的打卡热情与市民的运动需求,是以怎样的方式共处?

坚尼地城区域是香港早期开发的住宅区之一,被称为“西环尾”,即西环的尽头。这里既有海滨风光,又保留着老香港的市井文化,很适合拍摄港式风情照片。
两年前,位于坚尼地城的一个普通篮球场,因社交平台上一组黄昏海景照意外走红。照片中,海面波光、往来船只与港风街景独特的构图,让其迅速成为内地游客赴港的新兴打卡热点,相关话题多次冲上小红书搜寻榜单。随着打卡游客的增多,包括如何抵达这个篮球场的攻略也十分详尽,每到黄昏日落前后,这里就聚满了各路摄影爱好者。

从港铁坚尼地城站C口左转上楼梯,穿过儿童乐园和足球场,记者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个网红打卡机位。篮球场每日开放时间是上午7时至晚上11时,只见球场内一道“软隔离”栏杆,清晰地划分出篮球场与打卡机位的边界。
栏杆一侧,几个篮球爱好者在打比赛;还有小朋友正跟着教练练习运球、投篮;另一侧,游客们自觉排队,有序等待拍摄,有人举着手机预览构图,有人轻声交流拍摄技巧。没有了以往的拥挤争抢,多了份从容与默契。


回溯过往,热度背后曾藏着不少矛盾。大量游客聚集在球场边缘,不仅遮挡运动市民的视线,有时还会因过于靠近场地干扰运动的市民。最严重时,篮球场甚至一度贴出“禁入提示”。
事实上,这并非个例。社交平台主导的打卡文化,让景点选择高度趋同,而像坚尼地城篮球场这样的公共设施,因为瞬间承载的超量客流,还造成了市民运动空间的挤压。
球场禁入告示(图片来源:网络)
记者一度担心,这个网红打卡机位可能会在当地市民的“反对声”中而谢绝游客。现场实地探访之后,游客拍照和市民运动互不打扰的画面既和谐又美好。事实上,如此共处模式能进一步带动周边文旅的良性发展。不少游客在打卡结束后,会在附近游览消费,或是到坚尼地总站乘坐叮叮车,感受百年电车的文化。

当打卡热情遇上日常需求,多一份合理的设计,多一份彼此的体谅,便能让“网红风景”融入城市生活,成为游客与市民共享的美好景致。
海通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